2007年9月3日星期一

「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呈現的女性『性』價值」

《一個人的聖經》是一本自傳式小說,小說中透過男主角和一位德國猶太女子瑪格麗特的交往而掀起了序幕。在與瑪格麗特的交合中,書中的男主角「你」開始回想 起那些以為本已遺忘的日子﹝亦即小說中以「他」作敍述者的昔日片段﹞。那些發生在文革的往事,那一個個在「你」生命中留下了回憶的女子,一幕幕的浮現紙 上,組成這本《一個人的聖經》。本小說有兩大引人注目之處:一是其文化大革命的故事背景;二是小說中用以串連男主角對文革的追溯與回憶的性愛場景。大多數 學者均把焦點集中於書中透現的政治意味,然而高行健在其《文學的理由》 中指出:「文學原本同政治無關,只是純然個人的事情。」,當然文學與政治能否全然分開不是一件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事,正如陳映真所云:「文學脫離政治的說 法,終究只是一種傳說。」 ,特別當高行健生於一個如此動蕩的年代。而本文會從文本出發,集中探討小說中的女性在不同背景及遭遇下呈現的女性「性」價值。

在傳統思想中,女性常被認為是沉默(Silence)、缺席(Absence),以及弱勢(Marginality)地存在 ,因此在很多藝術作品中,無論是電影、文字,女性的形象及價值均從男性視角透現出來。《一個人的聖經》也不例外,當中的女性描述全是成於男性筆觸之下,在 芸芸的情愛場面中,更見女性對自身「性」價值的態度。本文據文本歸納出以下四點,當然,書中對女性「性」價值的揭示並不止於此,然因篇幅有限,筆者只能抽 出其中較具體的四點略作分析,其他的則有待讀者自行發掘了。

以「性」作生存籌碼

在文革那年代,男權仍處於主導位置,因此本小說中出現的女性,大多數受到時代環境的捉弄而陷入生存的困境中。當時的女性在面對困難時,往往將希望和光明寄 託到男性身上,這可說是她們唯一的出路。因此,為了讓自己可以繼續在男權社會裡生存下去,女性有時不得不以自己的身體作武器,不得不對男性獻媚委身,以 「性」作獲得拯救的代價。在這種環境下,「性」往往淪為一種手段-一種非金錢但雙方有著利益的交易。但女性真的心甘情願如此嗎?不,但她們無可奈何,特別 當她們生於一個女性沒有自主地位的年代。小說中無論中國人或是外國人,她們均遭遇到這樣的情況而把自己「出售」了。

如小說中掀起主角回憶的瑪格麗特,她一方面是主角的情人,另一方面也是其老闆的情婦,「她是她老闆的情婦,可他得回去同妻子兒女過周末,她作為情婦,也只 是周末以外陪他出差,而他也需要她同中國做買賣」 。可見她與她老闆的性關係只建基於相互利用的動機上,而愛的存在卻未見強烈。當她和主角一起時,她有一種與「你」共同生活的慾望,但她覺得「她過不了正經 女人的日子,得不到滿足,但她很想同你生活在一起,但是不可能」,她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現在的生活是「不正經」的,而她也無法擺脫現在。其實瑪 格麗特明白到她和她老闆的關係不是她所渴望的,但為了生活只能無奈委曲求存。而她曾對主角說:「(我)是你的奴隸,而你是她的主人」 ,可見在瑪格麗特心目中,男女在性關係中的地位顯然有著極大的差異。

又如未成年學生孫惠蓉,她從鎮上給調到鄉村,為了生活及在村上站得穩,便利用自己的身體作奉獻,以討個「招工商標」,最後被大隊書記駝子老趙弄大了肚子, 最後雖然被調到他方,但還是如願的得到個「招工商標」。孫為了自己的生活,不得不討好稍有名銜的大隊書記,小說中駝子的老婆便說:「那小騷貨勾引她家男 人……這小婊子就想弄個招工商標」 ,而駝子則說:「這女學生鬼著呢,別看人小,心計不小!」 、「招工嘛,這倒也不怪她,哪個知青不想招工種一輩子的田?」 從中可見「招工商標」是一個多吸引的條件,而孫惠蓉的口供之詳細也表示當時她並沒有絲毫被侵犯的恐懼,否則又怎會對此等事有如此詳盡的憶述?孫惠蓉明白到 要獲得,就必須要付出,而當時女性唯一能夠用作籌碼的,就只有自己的身體。

以「性」滿足殘缺心靈

除了以「性」作為生存的籌碼外,小說中「性」也被用以滿足殘缺心靈。心靈上的缺陷當然不僅僅在女性身上找到,在本小說中男主角在思想、自由和性慾備受壓制 下對性事的放縱,反映了其心靈因受時代的局限而轉向在「性」上尋求渲泄及滿足,然此非本文的重點。而文本中瑪格麗特的心靈缺陷可說是眾多人物中最為複雜 的,也傾向極端,甚至演化成一種厭己的病態。當中有一處描述她命主角拿著皮帶鞭撻她,「她要的是性虐待,她也笑了。」 ,她藉痛苦忘記自己被姦的經驗。文中多次指出「她需要痛苦,痛苦中求得快感。」 。因此,某一程度上「性」對於瑪格麗特來說,是一種滿足殘缺心靈、忘記回憶的途徑。還有,她希望得到愛和關心,但十三歲時的被姦經歷-男性無愛而出於慾望 的征服,令她以為這些愛和關心並不是平白而來的,而是需要用某些什麼來作交換的,因此她說「她也孤單,才渴望被了解,才付出。好換取愛和享受?是的。」 ,「性」和身體似乎成為了用以滿足和獲取的條件。正因如此,她痛恨自己的肉身,「她掩上床單,說別這樣看她,她討厭她的身體,這也是她做愛時說過的。」 ,正正是這個肉身,令她過早成為女人;正正是這個肉身,令男人感到誘惑進而想到佔有(如強姦她的畫家)。以上種種令瑪格麗特對自身的「性」價值有一種較負 面及低微的定位。

文革是禁欲的年代。然而,在革命的混亂中,性解放卻悄悄地大行其道。當然在瑪格麗特這個外國人身上我們未能看到「文革」禁慾的影響。然而在男主角身上,卻 可略見一二。他對自由、慾望強烈的追求,並沒因禁慾而得到綑綁,反而衝破道德時代的規範,多次與女性在恐懼但渴求的心態下完成性交。其實不止瑪格麗特,文 本中每一位人物的心靈都有著不同的缺陷的,因而在「性」價值上或多或少都有某程度上的扭曲。或許套用男主角的一句話:「葬送他們的是這個年代!」

尋找依靠的奉獻

在小說描述的眾多女性中,許倩是唯一一位令男主角希望生活在一起,進而結為夫婦的女性。許倩是男主角在逃難時結識的,兩人在客棧裡遇上查夜,在慌亂和無助 中結合了。但許倩後來卻說:「你騙了我,利用我一時軟弱,我上了你的當。」 ,那麼許倩當時為什麼願意獻身予這個結識不足一天的男性?是愛?還是只因無助而尋求男性的保護和依靠?在文本中沒有明說,但後來他們的離異卻告訴我們,答 案很大機會是後者,「在恐懼中喚起雙方的性慾,之後並沒有變成愛情」 。這在其後他們的關係中也可見端倪:當許倩應男主角之邀和他共同生活時,男主角認為「一個他並不了解的女人,除了幾封來信,向她發出的不是求救便是哀怨, 同是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 ,她「幾千里地外來找他,不就是尋求依靠?」 ,男主角不是不知道他們之間愛的成份很少,但還是和她結了婚。而他們的書信字裡行間也很難找到任何愛情的色彩,甚至在性交的過程裡,許倩「聽任他在她身上 做他要做的,沒有反應,沒有激動,不抗拒,也不說話,之後便睡著了。」 ,沒有享受、沒有依戀,一切顯得如斯的被動,許倩用「性」換來了名份和安穩的生活,僅此而已。但,當她發現男主角有反動思想時,她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她會 被牽連在內,於是她崩潰了,她力斥男主角:「你不過是用我,這不是愛。」 、「你葬送了我的一生。」 。

對於文革時代的女性來說,婚姻是她們最後的依靠,但許倩委身所換取的安穩和依靠一下子被男人的反動思想摧毀了,她只好結束和男主角的婚姻。從許倩的遭遇可 以看到,當時女子對「性」的價值不僅僅從自身的需求和角度出發,當中更包含了個人的未來,甚至一生的幸福,相比起男性,女性「性」價值的衡量多從物質角度 出發而不單單對慾望的追求。

「女性」與性工具

本小說男主角的多段性關係中,多因他對性的需要而引導,而甚少基於對對象的愛戀。當中尢以他重遇蕭蕭後與其之交合,根本沒有愛的存在,只是一種純性的渲 泄。而蕭蕭也明白在男人眼中她己淪為性工具,甚至她也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具性機器,對「性」全然沒有享受和給予,只是被使用。她年少時嘗試爭取幸福,主動 獻身給男主角,但他因懼怕而不敢接受。最後她對於自己的命運全然接受,「誰叫我命不好,沒好娘老子,也沒個後台,總不能一輩子在村裡這樣下去。」 ,屈服於惡劣環境下,自暴自棄。而當主角看到她的頹態時,也不禁這樣想:「他需要毀掉那個像夢一樣令他憐惜的印象,需要放縱一下,需要把這個女人當作選來 的賤貨,鄉里人都弄的一個婊子。」 這不僅是男性對其「性」價值的衡量,她自己對「性」也盲目了,用沒感情的軀體滿足男性的慾望,「“上床吧,”蕭蕭嘆了口氣說。」 短短的一句,透出的卻是作為女性的自棄、放縱和無奈。

瑪格麗特的青春夢魘,令她對兩性間的性關係存著強烈的懷疑和不信任,她常常指出主角要的只是她的身體,而不是她,她常常問主角對女性的看法,無論主角怎樣 說自己為的不全然是性,瑪格麗特都會漠然地總結一句:你們男人想的還不是那回事﹝性交﹞? 她因著青春年代時的遭遇而對女性「性」價值有一種負面假定,就是女性最吸引男人的,終究還是她的身體。但瑪格麗特內心還是有著盼望的,「她又說她不是一個 性工具,希望活在你心里,希望同你內心真正溝通,而不只是供你使用。她知道這很難,近乎絕望,可還這麼希望。」, 作為知識和見識上和主角相當的瑪格麗特,雖然在性事上較為開放及主動,但也深恐自己會淪為「性工具」,會遭受到男人的輕視和侮辱,但渴望終歸渴望,現實卻 是殘酷的。因此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在希望和現實間徘徊的那種內心矛盾,一方面渴望被愛和了解,但另一方面卻潛意識的認為自己可能只是一具性工具,所謂 的愛和了解不過是自編的謊言。

  從以上可見,文本藉著不同背景的女性的遭遇,透視出一個個無可奈何的女性命運。佛洛依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佔主導地位(本 我)。「性」是原始的慾望,是生而有之的。但現今的「性」卻不能單從個人出發,而牽涉到原慾以外的其他因素。正如佛氏指出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 實條件的制約(超我)。《一個人的聖經》寫出的不止是文革對人的壓制,它更呈現了人性面對困境時的醜惡一面:人們剝除一切所謂的高尚價值,顯現出他們的卑 微、自私、無助和漠然,甚至親密的性關係中也不存在著任何愛和信任。這本小說雖然以男性為敍述者,亦有不少關於性愛場面的描述,但它卻不流於荒淫縱慾,真 實地把當時女性的困境、男主角的備受壓抑表現出來。男主角在小說中沒有絲毫控訴者或拯救者的成份,相反,他看女人和性是如斯清楚、現實和坦誠,沒絲毫掩飾 做作,他明言:「(對於女性,其態度是)攫取、享用、感激,但愛莫能助」,沒有同情也沒有愛。《一個人的聖經》最引人之處,相信正是這種比真實更真實的反 映。



-完-


參考資料
财 參考書目
一. 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2年﹞
二. 高行健:《文學的理由》﹝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
三. 佛洛伊德著 ; 林克明譯:《性學三論 : 愛情心理學》﹝臺北 : 志文出版社, 1973年﹞


财 參考論文
一. 陳映真:《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講演說辭的隨想》,﹝香港:聯合報,20001.1.29-30﹞
二. 黃鍚淇:《評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不詳:康寧學報,2006年6月﹞

财 參考網上資料(有效日期至2006年11月14日)
一. 西西:〈我看見「反文明」:從《殘酷的割禮》到《六月之蛇》反思女性「性」生活 (一)〉﹝香港:《電影雙周刊》第628期﹞
http://www.nuxingwang.org.hk/article.adp?article_id=208&category_id=29& subcategory_id=42&subsubcategory_id=

二. 陳文芬:〈高行健和他的《一個人的聖經》〉﹝台灣: CHEERS雜誌,2000年11月﹞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04/004028.asp

三. 侯作珍:〈男性視角中的女人與性-談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書評》,第60期 (2002年10月),頁11-16。
   http://public1.ptl.edu.tw/publish/bookevlu/60/11.htm

四. 李奭學:〈《讀家書評》李奭學評一個人的聖經〉,《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onlinepublish/2001011928.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