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青少年的『性』迷思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裡一個重要的階段,人們脫離童年,透過不斷的探索及體驗,慢慢步進成年人的世界。青少年時期一般指十一歲至十八歲[1],在這青春期時人們開始體驗到「性」的存在,加上身體的改變及性心態的浮現,均令剛脫離兒童期的青少年感到困惑。雖說「性」乃生來有之,然而「性」並不止於男女性徵的分別,更牽涉到性慾、愛情心理、社會性別角色、自我認知、自我塑造等層面,如Rhoda Unger 所云:
在新興的性與性別心理學中,男性與女性被視為社會所建構的產物,他們藉由自我表徵的性徵類型來確定自我性別,並且在不同的社會角色或位置中,表現出男性或女性的特質;然後,持續表現出這些行為或特質,好讓自己能滿足內再的自我一致性需求,以及符合社會的期待。[2]
因此,「性」在青少年的成長經歷上佔著重要的位置。青少年對「性」存在著很多的未知。他們的身體逐漸成長,體內的荷爾蒙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思想及心理發展,他們對這些變化感到困惑,也就透過不同的渠道以作了解。那麼,他們究竟有著什麼「性」困惑?我們作為過來人,又了解多少?
社會性觀念與青少年的「性」困惑

青少年的「性」困惑,主要源於身體表面的變化及社會的複雜化。因著性腺的成熟,童年期時處於停滯狀態的性發育(生殖機能)在青春期期間急速發展起來。性發育為青少年的身體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就第二性徵來說,男生會長出陰毛、腋毛、毛茸茸的鬍鬚,喉結突出,聲音也會變得粗厚,並出現「遺精」的情況;女生亦會長出陰毛、腋毛,而骨盆會變得長而寬,臀部變大,乳房開始脹大,聲音亦會變得尖而細,並出現月經初潮。這些突其如來的變化,令青少年既不安又興奮:不安是由於身體的不受控成長,他們不明所以,對這現象感到恐懼,卻又不能不接受此等變化;而興奮則是心理上對「長大了」的期盼,身體上的轉變令他們在外形上和大人無異,然而他們的心智仍處於有待成熟的階段,他們以為自己成長了,也就可以和成人般作自己的決定,不需再依賴父母,可以有自己的愛侶和性生活。

性徵的出現令青少年對「兩性」的概念更形清晰,而性的成熟也令青少年產生了性意識[3],他們對「性」萌生了興趣,亦注意到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及感覺。大人世界裡「愛情」往往是青少年最為憧憬的,他們希望得到別人的愛慕,而原慾令他們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的「性」可能。那種因性慾得到滿足而興起的奇特感覺,往往迷惑著他們。他們不時撫摸自己的身體,透過對性器官的刺激,來撫慰因性慾而萌生的渴望被愛的感覺。然而這「自慰」的舉動,卻是傳統社會所不容的。在原慾和社會枷鎖的對立下,他們往往感到不安、困惑而且充滿罪疚感。

我們在報章上常看到此等論述:「現今社會性開放……」,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性開放」的背後,是否意味青少年對「性」已全然了解?而社會上又是否能以一種開明而兼容的態度看待「性」這話題?這實有待商榷。「少女墮胎」、「青少年性罪行增加」,這種種的社會問題又告訴了我們些什麼?

在現今所謂的「性開放」年代,青少年的「性」困惑是前所未有的多。基於生活的豐足,他們比上一代更早踏入青春期,普遍於十一歲便出現了第二性徵。而他們對「性」及青春期時的身體變化並非如上一代般一無所知,在小學時他們已接受了性教育(當然只限於知識的傳授),透過互聯網及媒體,他們也得到了各種不同層面的「性」知識,然而當中不少是錯誤及把「性」嚴重扭曲的。青少年在一知半解、或信或疑的情況下,也就不理對錯,把這些資訊「照單全收」。而社會上對「性」一向採取沉默的態度,家庭和學校很少主動了解青少年的性疑問,在這樣的大氣氛下,青少年為了符合社會的準則,又希望表現自己「大個仔/女」的自主性,便把疑惑隱藏或置之不理,又或與朋友草草討論了事,藉朋輩的認同消取自己的困惑。因此,環境的局限,加上受到不同「性」觀念的衝擊,青少年就彷如汪洋中的小船,處於一片迷茫的思潮中,不知所向。

社會性別定型與青少自我形象建塑

除了對性事的一知半解外,青少年往往備受著社會上性別角色的影響。他們根據自己的性別,選取所有符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身體或性格特質,以宣示自己的男/女性形象。相信不少青少年都害怕被同儕譏笑自己「不男不女」,並被標籤為不倫不類的「雙性人」,例如男孩若遲了轉聲,便會被笑作「娘娘腔」,女孩若有濃密的腳毛,又會被譏笑作「男人腳」,稍胖的女孩會被嘲作「豬」,。這種情況令青少年深感困惑,有位母親便曾在報章上分享她的女兒的經驗:

我的女兒剛升上中一,因為體型像我一樣圓圓潤潤,班中的同學都愛取笑她,又毫不客氣的叫她『扒女』、『肥豬』。女兒很難過,整天悶悶不樂的,而我也不好受。你說,該怎麼辦。[4]

不止這女孩,相信不少青少年都有過這種經歷。青春期的青少年很著重自己的外觀及別人的評價,在這階段,他們依靠別人對己的評價來進行自我形象建塑。當青少年本身有著與社會性別/理想相違的特質時,他們多選擇把之放棄或隱藏,以建構社會或家庭所期待的性別形象。他們難以明白所謂的「社會性別」,然而生活在一個群體,他們無奈地選擇了把自己全然男/女性化,以避免譏笑。這過程是痛苦的,也令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及自我價值低落。但,「雙性化」有問題嗎?這世界難道就只有「男性化」或「女性化」嗎?心理學家Bem有這樣的見解:

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兩個獨立的向度,一個人如果有較多男性特質,而女性特質較少,則為男性化的人;反之,則為女性化的人。而兩性化的人則同時具有許多男性和女性的特質,而男性和女性皆很少的人,則為未分化的人。因此,兩性化是指一個人視情況而可以同時是男性化或女性化、工具性或情感性、果斷或柔順的。」[5]

這兩性化(androgynous)的觀點打破了男女單一化的性別角色,它「描述性別在性別刻板行為方面彈性表現的程度」[6],男性不再局限於所謂的「男性特質」-客觀、主動、富支配性、愛冒險、從不哭泣等;而女性亦不再只能表現社會賦予的「女性特質」-沒邏輯、屬於家庭、依賴性強、被動及討厭數學與科學等。[7]然而青少年對自我還處於摸索的階段,因此他們容易受到社會、家人的影響,選擇塑造一個別人期望的「自己」。這些社會的普遍觀念令他們對性別有了誤解,也無形中形成了二元對立的觀念。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青少年無可避免只能表現雙性化的性別特質,例如人傷心時流淚乃人之常情,然而一句「男兒有淚不輕彈」,便漠視男性情感宣洩的需要,此等看法令青少年對異性性特質持抗拒的態度,一旦發現,便深感不安。而社會傳媒渲染的「男剛強、女柔弱」的例子更是順手拈來,比比皆是。又如女性必須「服從」,男性天生「征服」,這種觀念一旦植根於青少年的腦袋中,對日後他們與伴侶的相處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青少年需要的成長支援

在昔日封閉的社會,青少年的成長路無疑是孤獨的,但社會發展到現在,隨著社會的複雜化及網絡虛構世界的盛行,青少年接觸到不同的資訊,思想和內心世界也變得複雜起來。因此,現今青少年比上一代的多了點支援,若遇上困惑,又不敢問師長親人,便在網上自行尋找答案,又或透過朋輩間的交流解決。

2007年的《大學線》訪問了有性經驗的青少年,當中「港島名校中一生峰仔接受未成年發生性行為,認為是拍拖一部分,更指若有女朋友,『一定會向她要求(進行性行為)!』」[8]由此可見,不少青少年已把「愛情」和「性交」劃上等號。他們沒有任何「性」知識嗎?不是,學校性教育課及生物科早已論述到各種性知識及問題,然而,這些是青少年真正需要的嗎?

他們需要的不止是資訊和朋輩認同,而是關懷及經驗的分享。任何資料都不過是冷冰冰的,而成長時的「性」困惑並不是一種病,不是傷風感冒,照著藥方開一帖藥便藥到病除;它也不是一條是非題,用兩個答案便能把對錯分清。社會往往把「性」簡單化,一旦青少年說及自己的「性」疑惑,尋求幫助時,得到的回應是「你大個左就會明架啦」、「細路仔問咁多做咩啫」……社會該明白,他們不再是小朋友,也未能成為成年人,這就是最令他們困惑和尷尬的地方。他們需要的,社會不能給予,他們也就用自己的方法糊里糊塗的體驗、尋找,有些艱辛地成長了;有些成長了卻不快樂,因為成長的經驗是痛苦而不安的;有些還未成長便蒼老,他們碰壁了,成長於他們而言是人生的一道鐵壁,只留下一室陰影,這生也衝破不了。成長中的青少年,彷彿活於幽暗不明的斗室,等待的就是外間的一點光,射進來,把他牽引到那個充滿光輝和希望的未來。而那點光,就是我們這些過來人,以我們的經驗及關懷作橋樑,引領他們進入人生的另一階段。

師長的協助

青少年的社會場景主要有兩個,一是家庭,一是學校,因此其進行自我塑造,這兩場場景的人和事常常有著重大的影響。而作為這兩個場景的核心人物-家長及教師,他們應怎樣向受困惑的青少年施予協助?

要知道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少不免會碰壁,經歷了,學會了,我們才真正成長。然而「性」這東西卻不能單單從經歷中學習,它雖然是自然而來,但一旦處理不妥,便影響深遠 (如不安全性行為會增加患愛滋病的風險,未成年懷孕引致個人心理、家庭或社會問題)。因此師長在處理青少年的「性」困惑時,必須了解青少年受困惑的原因,並不應以大眾的觀念-青少年愛以問「性」作搗蛋或反叛的表現來測量他們提問背後的動機。這先入為主的概念,往往令青少年感到受壓及對「性」問題難以啓齒。

師長應以鼓勵、開明的態度聆聽青少年的心事,在聆聽的過程中,應作出適當的回應及經驗分享,讓青少年明白在這充滿困惑的路上,他不是孤單的走著;讓他們明白,我們都是這樣的成長過來。這些分享對青少年有著很大的幫助,透過交流,除了令他們的孤單感消取外,還可以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和關係。只要師長得到青少年的信任,青少年一旦有任何疑問,至少會想起師長,向他們傾訴。

然而,師長首先應有打破社會核板性/性別觀念的決心,並應以非一般的教育模式,讓青少年建立一個正確的性/性別觀念。「在平等的社會中,父母會以非傳統性別形式的模式去對待他們的小孩,分擔家庭和工作的責任。透過他們的行為和他們自己的身教,塑造出相信兩性平等的非性別刻板印象的子女。」[9]當然,這該是由小培養的。然用於青少年身上也並無不妥,雖說童年階段對人生影響甚深,但在「性」的深入認知上,青春期是關鍵的時刻,小時的所謂「男女」兩性概念不過是表徵的表現,而「性行為」則是用以解釋我們的由來。青少年對「性」的好奇已不止於此,因此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回應他們的需要。鼓勵青少年「多問、多看、多想」,即使是錯誤的性觀念,也可以作為師長們的反面教材,透過多元的角度思考「性」,青少年就開始明白「性」的複雜性及重要性。再經我們的指導,讓他們學習如何面對、接受及處理自己的性慾,自我解決疑惑,步上成長的階梯。

另一方面,除了說及原慾及生理需要外,我們還應向他們說及「愛情」和「性交」間的關係,紏正大部份青少年「性交」=「愛情」的錯誤觀念。我們應教導他們伴侶間的接觸不只是「性交」,還包括思想、心靈、感受、生活經驗、個人成長的交流,「性」並不是一段愛侶關係的全部。同樣,「性交」時該注意的事情也很重要,但師長應讓他們明白,安全性行為的目的,不是流於「避孕」、「防止患上性病」等原因,更重要的,是這舉動表現了你對伴侶的愛護、關懷及尊重。

只要我們敢於踏出這一步,了解多一點,提供多一點的協助,青少年成長的經歷便不再黑暗,反之乃繁花滿途。
總結
「性」的世界對青少年而言,是那麼的神秘而吸引,然而社會非但沒有協助青少年揭開「性」那神秘的面紗,反而以刻板而不合時宜的角度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青少年對「性」的好奇,不單滿足於生理層面或功能層面,他們最想知的不是陽具如何插入、射精成孕的過程,更不是如何避免染上性病。他們好奇的,只是那種青春期時身體衍生的原慾,愛和被愛的心理和對「性」的處理。這種愛的心理是自然而來的,而「性」行為對現今青少年來說也許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根據家庭計劃指導會於200711月發表的每五年一次的「青少年與性研究」結果顯示,受訪的中三至中七學生中,一成表示已經有性經驗,比五年前的一次調查多了三分之二。受訪者中,更有六成表示自己在十五歲或以下時,已經初次有性交行為。至於接受訪問的十八至二十七歲女青年,有百分之七在十三、四歲時已經首次懷孕。[10]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初次「性」行為年輕化已是鐵一般的事實,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些青少年對「性行為」又持怎樣的態度?純性的接觸?還是純屬好奇?一旦發生,他們對初次性交的行為又會否感到懊悔?他們經驗了「性」,不表示困惑已消。我們作為老師面對這些青少年問題時,又該持怎樣的態度,擔當怎樣的角色?大家不妨多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仔細了解,把禁忌枷鎖解除。這種困惑而無助的成長經驗,難道還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嗎?


參考資料
l  書籍
1.          Susan A.Basow著;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2.          沈洪編;《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及其調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
3.          劉秀娟;《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4.          劉秀娟;《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5.          游美惠;《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台北:女書文化2005年。﹞
6.          富士谷篤子:《女性學導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7.          台灣性別平等教協會策劃:《性要怎麼教?》﹝台北:女書文化2003年。﹞
8.          大辣編輯部編:《性史2006》﹝台北:大辣出版,2005年。﹞
9.          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2003年。﹞
10.      Pepper Schwartz , Virginia RutterThe Gender of Sexuality》﹝USAPine Forge Press1998。﹞

l   網站
1.          星島日報(1212)報導:《學生性早熟 法例教育皆落後》http://hk.news.yahoo.com/071211/60/2l5an.html
2.          明報(12 14日)報導:《性教育指引難實踐 學校撕書避談避孕》http://hk.news.yahoo.com/071213/12/2lb47.html
3.          李明英;《圓潤無罪 愛惜身體》,明報《性性相識》專欄(2005-04-15http://www.famplan.org.hk/sexedu/B5/Article/Article_details.asp?arId=228
4.          家計會性教育網頁




[1] 根據中國的心理學界,青少年時期可劃分成三段時期:少年期(11歲至14)、青年初期(15歲至18)及青年中晚期。因在香港法律上,十八歲已是成年,故本文把青少年的範圍縮至11歲至18歲。
[2]引自Susan A.Basow著;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文化。
[3] 沈洪編;《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及其調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頁4

[4] 引自李明英;《圓潤無罪 愛惜身體》,明報《性性相識》專欄(2005-04-15http://www.famplan.org.hk/sexedu/B5/Article/Article_details.asp?arId=228
[5] 引自Susan A.Basow著;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文化。
[6] 劉秀娟;《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頁22
[7] 同上,頁19
[8] 引自明報(12 14日)報導:《性教育指引難實踐 學校撕書避談避孕》http://hk.news.yahoo.com/071213/12/2lb47.html
[9] 劉秀娟;《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頁362
[10] 引自星島日報(1212)報導:《學生性早熟 法例教育皆落後》http://hk.news.yahoo.com/071211/60/2l5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