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中日版崑劇《牡丹亭》-豐盛華美的劇場自助餐


       
        上演《牡丹亭》的葵青劇院,是前所未見的華麗。因為坂東玉三郎。不希望這說法被誤解為個人崇拜,然而當男女裝的玉三郎海報懸在劇院正門,場外「杜麗娘」倩影娉婷,怎教人不眩目?


  崑劇一向在港「賣座力」不足,然而這次反應空前熱鬧。說到尾,在劇場裏,成功滿足各方觀眾的期望,是造就璀璨票房的主因。無疑,中日版成功了!

  

崑劇初哥看崑劇



  「崑劇是怎樣的一門藝術?」筆者本着這問題進場的。雖說崑劇乃中國百劇之母,但在香港還是近年才廣受注目。作為入門,本劇是不錯的教材。在製作上能貼近時下戲劇的模式,各節段節奏明快,又安排字幕,彌補了方言及玉三郎說白等先天問題。在演唱做方面,柳夢梅及春香最能表現崑劇特色,唱詞優美,舞蹈身段流暢如行雲,看後頓然明白崑劇四百年不衰之因。

  筆者對崑劇素感興趣,但向來只門外窺視,未敢敲門探看,歸根究底,還是名氣所累。崑劇令初哥卻步的,不是經典的故事,不是唱詞動作的艱澀難明,而是挾着「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之名,彷彿蒙上厚灰的百年古玩,叫人玩不得、碰不得。但如果藝術從來就是生活,其意義便不在「遺」,而在於它有多「活」!「活」的呈現,是表演者用心的讓故事「有血有肉」地發生,這種美也印證了白先勇的說法:青年人只要接觸崑劇,很多人都會愛上它。



傳統崑劇迷的喜與惜

  本劇齊備傳統崑劇元素,舞台佈景秉承傳統的一桌兩椅,清麗幽雅,切合全劇氣氛,亦體現了崑劇理念。角色唱做出色,《遊園》丫環春香身段輕盈、載歌載舞一幕,令人拍掌叫好;《離魂》時杜麗娘紅顏薄命空嗟嘆,歌聲低婉空靈中見韻味,甚具感染力,乃傳統男旦的獨有風韻,亦是女音女唱的不足。當然,女音男唱並非完美,正當筆者陶醉於《離魂》淒淒氣氛時,驟聽鄰座崑劇迷感嘆:「唉,終究是男兒身,聲音、身段不柔!」魚與熊掌焉能兼得?風韻情態俱佳,小小可惜就容它化作輕縷!



「玉三郎」使命的見證

  你何曾想到「歌舞伎」和「崑劇」會拉上關係?坂東玉三郎當了紅娘,影響深遠。與其說玉三郎演活了杜麗娘,倒不如說他成就了一個夢,象徵了一個使命-如何重現中國百劇的藝術共融,特別今次衝出了中國本土。鄭培凱《崑曲超現代》中指出「漢劇、湘劇、川劇、徽劇,都從崑劇吸取養份而茁長」,而吸收了「歌舞伎」的崑劇,在神韻上又別有趣味。你說玉三郎全然演活杜麗娘?又不盡是,他演活了麗娘的一往情深、相思、哀愁和獨坐閨中之苦,卻演不了二八年華之青春明媚,但從表現至情至性的愛情理想這層面看,他的確作出了一點反省,表現了一點感悟。坐在劇場中,體驗中日藝術共融成果,觀眾以使命見證者自冠,堪以自喜,足以感動。



  本劇是一頓豐盛華美的自助餐,你抱着什麼期望進場,也該得到滿足,當然期望該合理,不應因宣傳、氣勢等因素過份放大,否則蒙最大損失的,還是觀眾。進劇場消費,想的不再是「劇」給你多少,而是「你」付出多少,取得多少。



  記着,劇場中,觀眾從來都是主動的。

沒有留言: